張松超:“清華生城管”折射公眾對教育期許
“大專及以上學歷,專業不限,工資1500元……”晚報6月26日刊登的一則城管招聘啟事,前去應聘人員絡繹不絕。幾天后,25歲的小韋持清華大學本科文憑前來報到,讓招考人員驚訝不已。其實小韋已經在一個月內先后參加了不同城區的城管部門招考,均以優異成績入選。
近些年來,媒體對名校學子從事“低端”行業工作的報道不絕于耳,前幾年北大畢業生陸步軒賣豬肉被炒的沸沸揚揚,幾個月前,、上海交大等國內名校的畢業生應聘上海城管也讓我們認識到了現今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對名校光環與實際從事工作的反差,公眾不僅認識到了就業難的現狀,而且就業觀念也在發生著轉變,就像此次清華畢業生小韋從事城管工作,人們似乎越來越能夠接受了,而不是像當初對陸步軒賣豬肉那樣的謾罵。
其實,公眾對名校生從事基層工作的接受是個體與社會雙向互動的產物。一方面,現實當中就業形勢的嚴峻性是可以感知的,所以,先就業才是王道;另一方面,媒體的報道在某種程度上引導著輿論的走向以及公眾思想觀念的轉變,再加上政府有關部門的宣傳,越來越多的人們都不再認為大學生就高人一等了。盡管如此,對像清華畢業生當城管這樣的選擇不能接受的人卻也為數不少,其實說白了,這部分人無非就是覺得像城管這種工作沒有技術含量,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同樣可以做,所以,這是對知識、智力甚至是教育和人才資源的浪費。
但是,能有上述心理的公眾也卻在情理之中。如今的人們對教育有著太高的期許,家長對子女教育的投入不斷增加,人們把創造物質財富,增加自身附加值當做了教育的終極目標,一旦畢業都希望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和偏遠地區,教育改變命運的觀念根深蒂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教育變得越來越物質化和功利化。然而,教育的目的是發覺人的潛力,在完善人性的基礎上,塑造有創造力和思想的人,絕不是純粹意義取得物質回報,所以,給教育賦予過多的期許本身就是一種心態的扭曲。
就業壓力大確實是當下的一個難題,但絕不可拿就業去綁架教育,如果最終教育沒有達到自己內心物質化的期許便去討伐教育的這種扭曲心態才是值得我們反思的,教育是神圣的,正如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所言,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人,就是把人變好。
誠然,教育對就業確實要發揮積極的作用,而大學專業的設置與市場的需求也需要實現一種平衡與接軌,而公眾對教育賦予較高的期許可以理解,但是對教育的評價必須要理性,切不可將就業作為教育的唯一目標,將堅守變味成了物質,也只有拋棄教育功利化的價值取向,才是對教育真正的救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