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為志愿服務,志愿對人生負責
高考志愿填報是一場萬人博弈,這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博弈中最重要的籌碼無疑就是考生的分數了。是否考生分數高,就一定能夠進入理想的大學,成就更美好的人生?那倒不一定,因為志愿填報的策略在此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常常有人說,考得好不如報得好。是否運用高超的博弈手段,讓分數實現了其最大的價值,進入熱門高校熱門專業,那就是成功呢?答案也不一定是肯定的。正如耶魯大學經濟系的BenPolak教授所說,“博弈論和我都不能告訴你,你的收益(payoff)應該是什么,但只要你知道你的目標,博弈論也許可以幫你實現它!备呖挤謹、志愿填報與人生的關系也應是如此,高考分數應該為考生志愿服務,而考生填報的志愿應該對其人生負責。
不選貴的只選對的
填報志愿是一種選擇,而分數就是你的選擇權,但是擁有高分并不一定等于要選擇所謂的熱門高校和專業,而是讓自己更有機會選擇到“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更好地實現你的成才目標和人生理想。也就是說,志愿其實是考生對人生尤其是未來職業生涯的第一步規劃,不應被分數綁架。
忽視了這一點,就忽視了對考生未來長遠發展的考慮,常常會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這里有一個真實的例子,北方某縣城考生小林以高考成績當地第一的優異成績考入了父母老師都希望他考上的臨床醫學(本博連讀)專業,讓大家引以為傲。但就在他上大學后,成績卻一落千丈,人也萎靡不振,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填報專業志愿時的盲目。在選擇專業的時候,他和父母只知道看往年錄取分數最高的最熱門的專業,讓自己的高分最劃得來、“物有所值”,一對照,無疑就是選擇歷年理科錄取分數最高的專業——臨床醫學(本博連讀),但是他并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醫學專業,結果一進入專業學習就非常不適應,最后甚至因無法堅持學業而選擇了休學,青春也被耽誤了,真是讓人惋惜。
那什么是“適合”考生的呢?簡單來說,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己就是了解你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優勢、志向、局限和不足,以及你的家庭和父母對你的規劃和期待;知彼就是了解高校的前世今生,是否為“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學校的特色專業有哪些、專業學習內容和就業領域、學科優勢在哪里、是否有重點學科、師資力量如何、對外交流、國際辦學情況、畢業生就業情況怎樣、保送研究生或考研錄取、出國留學的比例等等情況,也即學校能夠給你提供的資源和可發展機會。
在選擇學校方面,我們認為影響學生成才的不僅是所學專業,在一定程度上,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是就讀的大學。名牌大學不僅代表著一種榮譽,更代表了濃厚的學術科研氛圍、雄厚的師資實力、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先進的人才培養理念,而這些都是影響一個人“成人”“成才”的關鍵。
至于專業選擇,我認為專業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只是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需求以及不少考生的從眾心理,致使招生時各專業之間由于報考人數的多寡造成錄取分數的高低差異,這也就是考生和家長所關心的“冷門”“熱門”專業問題。按照社會發展規律,長期需求對應基礎學科,但這類專業不會出現短時的過熱現象,如數學、物理、農學、文學等,短期需求專業多屬于實用性學科,如計算機、金融、國際貿易等,社會需求大時,可急劇“升溫”,但也可能突然“降溫”。而且,當時的熱門專業也并不一定意味著四年后熱門就業。因此,我們建議廣大考生把對專業認識的眼光放遠、范圍放寬,不要盲目追求所謂的“熱門專業”。
用好分數填好志愿
當考生明確了什么是適合自己之后,我們再來確定填報志愿的策略。
目前各省份填報高考志愿可以分作考前填報、考后估分填報以及考后知分填報;在投檔錄取模式又可以分作順序志愿和平行志愿。由以上組合成的“報考-錄取模式”可以包括:考前順序、考前平行;考后估分順序、考后估分平行;考后知分順序、考后知分平行等(此外,還包括內蒙古自治區的實時填報)。無論分數高低,只因為填報策略不同,其錄取結果都會有差異,也因此總會出現幾家歡喜幾家愁的錄取結果,甚至可能出現高分生因為策略失當而抱憾的悲劇。
這里所說的“用好分數,填好志愿”的意思是,考生要結合所在省份的報考錄取模式以及高校的錄取規則擬好相應的策略。首先需要明確幾個分數概念。經常有考生、家長咨詢時會問,請問學校的調檔線劃定了么?是多少?實際上,高校的調檔線并不是高校提前劃定的。在正式錄取前,高校根據生源情況向省級招辦確定調檔比例,一般在招生計劃的100%到120%之間,省級招辦根據調檔比例投檔給高校,在填報了該校志愿且成績在批次控制分數線上的考生中最低分數就是這所高校的調檔線;實錄分就是高校實際錄取的考生的最低分數線,實錄分一般會高于或等于該校的調檔線。各專業的錄取分也不是學校劃定的,也是根據學校的專業錄取原則,完成專業錄取后才會自然呈現的專業錄取分。所以,高校的調檔線、實錄分,以及各專業的錄取分并不能提前預知,需要考生和家長根據一定的規律和可知信息去分析和預測。
那對考生而言,目標院校往年錄取中哪些分數比較有參考價值呢?一般而言,高校歷年的錄取最低分、平均分,以及與當年的批次控制分數線的差值比較有參考價值?忌源丝梢耘袛喔咝d浫W生的分數區段,如果能夠根據往年的分數段對應相應的考生位次,則可以更加準確地判斷高校錄取考生大概層次。尤其是平行志愿投檔錄取模式推廣之后,分數與學校之間的對應關系更明顯,往年出現的某高校第一年分數線高、第二年因為大家都不敢填而導致分數線下滑的“大小年”情況會大為減少。高校的錄取分數更加扁平和穩定,分數(位次)的參考價值將會更加顯著。
也許會有考生問,既然分數代表了選擇權,在進檔考生中,是不是一定是分數較低的考生被退檔,而分數較高的考生被錄。看鸢敢彩遣灰欢ǖ摹R灾猩酱髮W為例,在實行平行志愿的省份學校會控制投檔比例,一般而言,在投檔比例內被投出的考生,只要檔案符合錄取要求,服從專業調劑,都是不會退檔的。進檔學生如果被退檔,少數是由于不符合錄取要求,比如身體原因、政審原因等,絕大多數則是因為專業填報不合理。
還是以中山大學2012年本科錄取為例,《招生章程》規定,專業錄取時不含政策性加分,對于進檔考生的專業安排,采用分數級差錄取規則,級差分為2分、1分、1分、1分、1分。根據這個規則,我們一般建議考生填報專業志愿的策略是要按照降冪式安排專業,各個專業之間要拉開梯度,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意愿,從高分到低分,從熱門到冷門進行排列。但在錄取過程中,還是發現有些高分考生將6個專業都填報成最熱門的專業,完全是并列關系,沒有呈現降冪,那么在進行這6個專業錄取時,他的分數優勢就在逐步遞減,從2分一直減到6分,就很有可能出現他所填報的6個專業都無法錄取的局面,最后只能進行專業調劑,如果他又沒有選擇服從調劑,那就只能被退檔。由此我們也可以推斷,分數較低的考生也可以通過合理的填報策略,比如避開最熱門的專業,選擇適合自己的中等分數或低分一些的專業,填報服從調劑等,讓自己的分數性價比最大化、“物超所值”,順利進入自己的理想專業。
所以說,分數雖代表了選擇權,哪怕是高分考生,在填報志愿時都必須要認真對待、科學決策。
笑到最后笑得最好
實際上,高考也并非完全意義的一考定終身。如果考生沒有一步到位進入心儀的高校,也可以通過考研的方式來“曲線救國”。專業錄取如果不滿意,也并非是沒有機會調整,現在很多名牌高校都是采用大類招生,以中山大學為例,學校的本科教育理念是“通識教育、大類教學、復合創新”,實行按學科門類招生的模式,并在前期大類培養基礎上,通過分流培養開展專業教育,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學生前一階段不分專業,實行寬口徑大類培養,后一階段分流專業,開展專業理論和技能培養。學生在大學階段還可以申請轉專業,也可以通過選修等途徑,學習自己喜歡的課程,或通過考研適當地調整專業。另外,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申請輔修或者修讀雙專業、雙學位,修滿足夠學分并且通過考核后,可在畢業時同時獲得兩個專業的學士學位證書。雖然兼顧兩種專業或學科的學習需要相當的決心和毅力,但我校每年還是有不少學生堅持下來并學有所成。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人的高考錄取故事,這個人是中山大學的青年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他不到30歲便被我校以特聘教授身份引進,5年后帶領課題組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成果去年被刊發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成為中山大學以第一單位在《科學》上發表論文的第一人。當記者問及他當時為何選擇生物專業,他說,“其實高考時我選的是計算機專業,學生物完全是個意外,我是被調配過來的。1994年高考的時候還不考生物,結果卻學了生物學。我發現,很多時候很多東西都是機緣巧合”。
機緣巧合、陰差陽錯是未知,但是努力和堅持,卻是自己可以做到的。我們常說人生路漫漫,但關鍵只有那么幾步,用好分數、填好志愿是其中關鍵的一步。但人生更是一場馬拉松,不要為暫時的不如意而垂頭喪氣甚至停滯不前,畢竟,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衷心祝愿每個為了明天不懈奮斗的年輕人都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