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臨近給自己減壓前先給父母減壓
每年高考完,那些當上狀元的考生,常常會被眾多父母念叨:這些孩子怎么這么厲害?怎么會發揮得這么出色?……
追了近10年的高考狀元,記者發現,他們當中大多數人,其實并不是學校最拔尖的那一位。
那他們怎么就“考”成了狀元呢?細細歸納一下就不難明白,這些孩子在考場上能出色發揮,都得益于同一點:始終保持良好心態。
本周,我們聯系上了兩位浙江省高考狀元,請他們談談自己高考時的減壓法。
李樂(2010年浙江省理科狀元)
遠離“碎碎念”的同學
對于當年高考,李樂的印象已經有點模糊了。“因為當時感覺和平常考試差不多,沒啥特別的。爸媽也沒怎么幫我減壓,他們比我緊張,反而是我給他們減壓。”他解釋說。
李樂在鎮海中學就讀時是住校的,一到兩個月才回一次家。加上李樂沒手機,平時功課忙,爸媽只能被動接聽電話,他一般一到兩周才打一個電話回家。
少說少擔心。高考前夕,李樂耳根清靜,有空就踢踢球,分外輕松。
他告訴記者:“我在學校不是最拔尖的,沒人讓我去沖狀元,爸媽也從來沒要求我考清華[微博]北大。而且之前參加學科競賽得了獎,我拿到了20分加分,哪怕沒發揮好,重點大學也肯定有得讀。高考對于我來說,就是自己的事情。想明白了這點,我一點也不緊張。”
李樂始終認為,自己能拿狀元要歸功于“不緊張”。“對很多人來說,高考壓力下難免會緊張,而緊張,自然會影響正常發揮;而我不緊張,正常發揮,所以拿了第一。”李樂說,“我之前有過經驗教訓,參加物理競賽時,我一門心思要拿一等獎,得到保送資格,認為這對我很重要。我后來才知道,當你越重視一個東西時,你會越緊張。正是因為緊張,那次比賽我沒發揮好,失去了保送資格,只能參加高考。”
所以李樂的經驗是,認識高考的規律——多數人會因為緊張,發揮欠佳,不如降低自己的預期,減少心理負擔。同時,還要養成一個考試習慣,考前上好廁所,只帶書寫工具,考完一門就遠離那些碎碎念的同學,管自己吃飯睡覺,因為越和同學討論,你會越緊張。
王子君(2011年浙江省文科狀元)
高考前給父母發通知單
王子君,高中就讀于杭二中,是浙江數一數二的牛校。她在校長葉翠微眼里,一直是個沉得住氣的女生,平時成績很好、很穩定,在高考前她一個的舉動讓葉校長至今還不斷提起,那就是給爸爸媽媽發高考通知單。
這份特殊的通知單上,正面寫了5大注意事項:1、不要檢查我的高考用品是否帶齊;2、高考期間盡量少跟我說話,最好不跟我說話;3、考完謝絕問考試情況;4、請表現正常,不要事事想參與,平常考試怎樣就怎樣;5、高考接送路上,請謙讓開車。
通知單背面是子君列的菜譜,不讓媽媽特意準備,都是平常吃的東西:比如6月7日早飯是熱干面,午飯是四季豆燒肉、水蒸蛋、茼蒿、紫菜蛋湯,晚飯是饅頭、咸鴨蛋、稀飯。
“這些都是她喜歡吃的東西,蠻清淡的。”這張菜譜,子君媽媽直到兩年后的今天都能一字不落地背出來。記者很驚訝,媽媽解釋說:“孩子高考對家長[微博]來說是件大事情,不可能不重視,所以印象會很深。”
可是子君起草這份通知單,就是想讓父母不要對高考太過重視,別動不動問她要吃些什么,各種高考要準備的文具準備好了沒?……這些問題總讓她覺得很煩,而且倍感壓力。再說,爸媽問得再多,管得再多,也不可能讓她高考平白多兩分。
子君媽媽承認,自己那時候的確又擔心又焦慮。女兒這張通知單,讓她恍然大悟,問東問西會影響女兒的心情。在這之后包括高考三天,她再沒多問一句。
結果女兒一不留神,拿了個狀元回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