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高考大門開啟各地未現“火爆”場面
6月7日和8日,一年一度的全國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將如期舉行。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有數千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非戶籍地參加高考。雖然在900萬人的高考大軍中,這只是一個小數字,但卻是中國教育公平的一個進步。
2012年8月,國務院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意見的通知,要求各省區市原則上2012年年底前出臺異地高考實施方案。截至2012年最后一天,包括北京、上海、廣東在內的十多個省份相繼公布了異地高考方案。
記者6月5日從安徽省教育廳獲悉,該省261名外省籍考生已經通過報名審核,即將參加今年的首次異地高考。
安徽省于去年11月公開征集異地高考意見后,于年底公布了實施方案。這一方案對不具有該省戶籍的高考考生設置的唯一“門檻”,是“具有在本省高中階段3年完整學籍并有相應學習經歷”。
湖北省異地高考政策去年下半年開始醞釀,正式出臺則在去年年底,該省在今年2月26日~3月1日對外省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安排了補報名。據記者了解,湖北異地高考的“門檻”并不高:具備當地高中學籍,并在鄂完成三年高中教育,父(母)或法定監護人有合法穩定職業、住所。來自湖北省教育考試院的數據顯示,2013年該省共有43。8萬人報名參加高考,其中219人為外省在鄂就讀考生。
“再不用來回奔波,孩子的心態好多了,一定會考個好成績!”在福建泉州打工的湖南籍農民工老徐這幾天正忙著“陪考”,兒子今年將在泉州異地高考。
據介紹,作為勞動力主要輸入地,泉州外來工有200多萬。據泉州市教育局統計,就讀于泉州市各初中的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有4。8萬人,其中外省籍學生約3。27萬人。去年,泉州出臺了新的政策,只要在泉州有正式學籍并滿兩年的異地學生,就可參加當地高考。今年泉州共有226名外省籍考生享受到“同城待遇”。這些學生填報志愿、高招錄取等都將享受與福建考生一樣的待遇。
記者從多地獲悉,今年作為異地高考“破冰”的首年,多地報名人數均未現“火爆”場面。
江蘇省教育考試院的數據顯示,今年在該省參加高考的異地考生僅347人,此前該省曾預估符合條件的考生在5000人左右;遼寧省最終報名552人,而在該省就讀且符合報名條件的考生也在5000人左右;另一個勞務輸入大省浙江,今年異地報名考生人數為984人,遠低于此前預估的近萬人;河南“零門檻”的異地高考方案公布后,僅49名外省戶籍考生報名。
對此,同樣異地報名人數不多的安徽省有關方面人士分析,安徽務工人員數量流出大于進入,隨遷子女參加高考數量總體不大。
湖北省教育考試院有關負責人認為,在湖北報名的異地考生僅219人,是多個因素相互影響導致的:有關異地高考政策出臺時間較晚,不少外地考生已回戶籍所在地報名、甚至就讀。
同時,錄取分數以及招錄政策的不一致,也影響到考生的報名地選擇。這位負責人分析,大多數考生是從考生較多、高考錄取競爭較激烈的地區,流向考生較少、錄取競爭較低的地區。湖北歷年高考錄取分數較高、試卷有難度,因此一些考生即便符合異地高考條件,也會考慮異地高考是否能得到比原籍更好的競爭優勢。
這位負責人預測,經過今年的“試水”磨合后,隨著以后報名時間及招錄計劃的調整,異地高考人數會出現逐年攀升之勢。
教育學者熊丙奇認為,在我國大多數地區,開放異地高考,利益考量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每個家庭及考生都會根據自身的現實利益作出最佳選擇。對于異地高考首度“破冰”之舉,他說,“這說明,推進異地高考并不難,只要下定決心,這一政策便可切實推進。”
|